儘管中東局勢因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急速升溫,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在公開場合模糊表態「可能參戰,也可能不會」,令國際社會神經緊繃,然而,美國金融市場卻出現一種詭異的平靜。標普500指數近來甚至悄然逼近歷史新高,而債市方面,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也穩定在4.4%左右,與年初相比已有所回落。
這種市場「無感」反應在專家眼中並非無因,反而可能隱藏更深層次的不安。綜合多方分析,可歸納出三項原因:
一、「特朗普效應」被市場消化
由於特朗普過去數度在關鍵時刻發出強烈言論後又選擇退讓,投資人已習慣其「雷聲大、雨點小」的策略模式。這種認知促使市場對他的警告反應遲鈍,投資人更傾向等待實際行動而非僅僅依賴言詞預測風險。
二、政策衝擊尚未浮現
專家指出,政策變動與經濟表現之間常存在時間落差。根據丹麥央行與國際清算銀行的研究,貿易與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往往在實施一年後才會顯現經濟影響。例如目前針對移民與貿易政策的調整,可能要到2026年才會對GDP產生實質打擊。
三、「災難免疫」心理蔓延
在經歷疫情、通膨與地緣危機接連轟炸後,市場參與者似乎已經養成「不輕易驚慌」的習慣。部分投資人甚至將這視為一種「常態」,寧願冷處理潛在風險,也不願提前出場。
此外,儘管油價受到中東衝突影響而上升,目前仍僅在每桶75美元水平,未達到引發全面通膨危機的門檻。市場似乎認定伊朗若真封鎖荷莫茲海峽,則才會出現油價飆升的真正風險。
然而,這份冷靜也可能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有經濟學者形容當前市場狀態為「無聲的警告」,如同癌細胞潛藏於體內,未必立刻引發劇痛,但一旦爆發,可能猝不及防地摧毀市場信心。現在的投資環境,也許不是在等待下一場大地震,而是在一點一滴地積蓄壓力,只差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