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指出,中國經濟正面臨著變數重重的時刻。在過去,當中國陷入經濟困境時,政府經常透過增加基礎建設支出來刺激經濟。然而,眼下中國房市風雲變幻,在債務壓力沉重的情況下,以往的應對策略可能不再奏效,為了刺激經濟,中國或需要實行大規模的降息政策。
回溯至2016年2月,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股匯市的不穩定時期採取行動,大舉釋放了貸款,降低了房貸首期款比例,促使房屋建設蓬勃發展,地方政府因此獲得了大量資金,紛紛投入道路和鐵路建設。幾個月後,中國經濟出現好轉,金融市場也開始回穩。
然而,現今中國再度面臨經濟變動的時期,政策制定者們回歸到過去的應對方法,卻未能獲得相似的效果。報導指出,中國通過舉債投資來重振經濟相對比過去更加困難。
近日,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召開電視會議,敦促主要金融機構「主動承擔責任,增加貸款發放」。然而,由於借款需求不振,放款條件的放寬並未帶來預期的效果。新屋建設和銷售陷入停滯,超過50家地產開發商資金周轉受阻,出現債務違約或停止還款的情況。大量的尚未完成的建築項目被拋棄,這些未竣工的項目多數是中產家庭借款購置的住宅。
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由於營收下降,不再追求借款擴張,從而使得經濟面臨著通貨緊縮的風險。地方政府普遍面臨著巨額債務,甚至連支付公務員的薪水都變得困難。多年來的大規模基建投資,在COVID-19疫情期間耗資巨大,使得中國不太願意透過財政手段刺激需求。
對此,一些中國的經濟學家表示,過去通過信貸擴張和槓桿來刺激經濟的傳統方式已經到了極限。他們建議,中國不僅需要降低購屋的首付款要求,還需要大幅降低利率。降低利率可以明顯降低購屋和購車的貸款成本,同時刺激長期以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出口。
然而,降息政策也存在風險。因為中國企業和家庭可能會看到其他國家銀行存款利率更高,導致他們嘗試將大筆資金匯出中國,可能導致人民幣貶值。然而,這也可能使得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中國可能會試圖通過出口來走出經濟困境,但這可能引起歐美和其他開發中國家政府的反感。然而,在降息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這可能是中國為刺激經濟而願意冒的風險。
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表示,降息是必要的舉措。這將有助於穩定房地產市場,同時讓陷於財務困境的企業和地方政府獲得一些緩解。
西方經濟學家長期主張,中國應該拉低儲蓄和投資率,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然而,中國並未真正強化社會安全網,家庭儲蓄的誘因仍然存在。政府向長者發放的年金微薄,教育和醫療費用的負擔不斷增加,醫療保險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由於疫情期間北京堅持嚴格的清零政策,防疫措施的代價高昂,許多地方政府的醫療保險系統面臨破產的風險。
儘管如此,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境的核心仍然在於房地產行業,佔據了經濟產值的四分之一,佔家庭儲蓄的三分之二以上。
回顧2016年,當周小川引爆中國貸款熱潮時,連遙遠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也急於投入建設。信貸的寬鬆帶動了房價的大幅攀升,整個中國人民感到更富有,不僅紛紛購車,也更樂意花錢。
然而,許多家庭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購買房屋,計劃將其出租。然而,越來越多的公寓完工後,房屋的出租價值卻降低了,使得投資客的租金收入難以支付房貸。在中國許多城市,公寓的年租金僅為購屋價格的1.5%以下,而房貸利率則高達5%至6%。
此外,中國的公寓交付時通常不會提供設施,例如水槽、洗衣機等,連衣櫥、地板等基本設施也可能缺失。由於房租非常低,過去10年許多投資客並未對公寓進行裝修,新屋空蕩蕩,屋主只期待以更高的價格出售。據估計,中國各城市閒置的公寓數量高達6500萬至8000萬戶。
隨著新屋需求下降,人們普遍不再預期中國能夠像2016年那樣快速地恢復房地產市場。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的出生人數和結婚數量急劇下降,這對購買新房的需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過去兩年中,中國百大城市的二手房價格下跌了14%,而新房價格的下跌幅度有限,因此購房熱情也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