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在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者湧入中國市場,但當時他們很少關心地緣政治風險。然而,現在這些風險已經成為投資者在購買中國股票等金融資產時的首要考慮因素,人們認為投資中國從未如此危險;高盛更預測,在最糟的情況下,國際投資者可能再度拋售17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以來,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了明顯影響。美國拜登政府在今年夏天限制美國企業投資某些高科技領域的中國企業,十月更對中國實施人工智慧(AI)晶片和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以防止這些技術被中國解放軍使用。
阿里巴巴11月擱置了將雲智慧集團分拆出去的計畫,理由是美國的AI晶片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妨礙該部門的業務,導致阿里巴巴的市值在一天之內蒸發200億美元。這表明美中緊張關係如何給投資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促使國際創投和私募股權業者在評估中企時更加謹慎。
在11月中旬舉行的AVCJ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論壇上,歐洲私募股權投資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駐香港的營運合夥人林子弘表示:「我們現在對每筆交易都要考慮地緣政治風險和監管風險,甚至在我們開始適當評估業務和商業模式的吸引力之前就會這樣做。」
安邁企業諮詢公司(Alvarez & Marsal)亞洲全球交易諮詢部共同主管劉佑昌在同個論壇上表示:「進行一宗中國交易的門檻非常非常高。我們可以從客戶那裡看到這一點。很明顯,有些行業是禁區。」
聖地牙哥ClariVest 資產管理公司負責非美國和全球戰略的投資長沃恩(David Vaughn)表示,若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無法改善,預計國際投資人將進一步減持中國證券,投資人擔心的一個問題是,他們持股的公司是否會受到出口禁令或其他新規的影響。
最近外資紛紛撤離中國股市。自今年8月以來,國際投資人已透過滬港通或深港通從中國A股市場撤出超過240億美元。上海萬得資訊(Wind)的數據顯示,這是2014年互通機制建立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資金外流。
這些資金外流的時間與中國發布一系列疲弱經濟數據的時間重疊。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已累計下跌10%,可能會連續第3年出現年度下跌。
華爾街一些大型投資銀行的市場策略師說,在中國經濟成長前景和美中國關係出現顯著改善之前,大多數已拋售中國股票的避險基金和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都不太可能重返中國股市。高盛在11月12日發布的報告稱,在非常嚴峻的情況下,國際投資人可能會再拋售17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