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香港政府早前提出發展「總部經濟」,吸引海內外公司在港設立總部及分部業務。然而,最新數據顯示,這項計劃並未如預期那樣順利,反而引發外資撤離的趨勢,使得駐港地區總部數量達到11年來的最低水平。
據政府統計處上周四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只有1336間外資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相較去年減少了75間,跌幅超過5%。這一數字也較2019年高峰期的1541間減少了13.3%,成為自2012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香港政府於月前的施政報告中強調發展「總部經濟」,並表示疫情後企業陸續回流香港發展。然而,這項宣示未能阻擋外資的撤離潮,令外界對香港經濟前景產生憂慮。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2023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今年駐港地區總部總數為9039間,較去年的8978間略為增加。這主要是由於管理香港業務的「當地辦事處」數量增長,增加了222間,達到5392間,增長幅度達到4.3%。
然而,相較去年,駐港地區總部減少最多的是美資及英資,分別減少了10.8%和14%。其他國家的公司在港的地區總部也呈現減少的趨勢,顯示出外資對香港的投資信心下降。
外資提出的應關注的具體事項中,員工及租金成本增至17%,稅制問題增至16%,而政治問題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由7%增至11%。外資對未來3年在港業務的計劃中,61%表示計劃維持不變,15%表示不確定,13%計劃擴充,僅有3%計畫逐步終止或遷離部分或全部在港業務。
自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一直面臨外資撤離的情況。《華爾街日報》今年10月報道指出,香港與中國的聯繫曾被跨國企業視為優勢,如今卻已成為「一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