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中國電動車產業快速擴張,但同時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根據日經最新報導,預計到明年將有近2000萬輛的電動車產能無法被國內市場吸納。這一過剩現象促使中國製造商尋求將業務拓展至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和東南亞地區。
目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利用率僅為50%左右,遠低於汽車行業通常的80%盈虧平衡點。這種低效利用率的背後,是中國政府對電動車行業的大力支持,包括豐厚的補貼和政策優惠,這促使更多企業進入這一領域。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僅去年一年,就有超過50家企業投入新能源客車的製造。
然而,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飽和,許多企業開始尋求出口途徑。據報導,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的出口量激增78%,達到120萬輛。展望未來,預計出口量將進一步增至350萬輛。中國製造商如比亞迪已經開始進軍東南亞市場,與在該地區佔有主導地位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形成直接競爭。
中國的成本優勢也是其電動車競爭力的一大支柱。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業基地,電池成本低,約為歐洲和美國的80%,這為中國電動車提供了價格上的競爭力。此外,中國在電池核心材料—正極材料的生產上,也擁有約80%的全球市場份額。
面對這種情況,歐洲聯盟已開始對中國電動車是否享受政府補貼進行調查,擔憂這種做法可能會不公平地破壞市場競爭。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訪問中國期間,也提出了討論如何處理產能過剩問題的框架。